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典型鼠疫疫源地环境-健康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鼠疫是对人类危害最重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它的发生、传播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由于目前还未完全弄清它的病因形成机理,因此研究鼠疫疫源地环境-健康脆弱性,对预防鼠疫流行很有必要。选择黄鼠鼠疫疫源地典型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应用13个自然与人文指标,研究鼠疫疫源地环境-健康脆弱性,分析该地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对鼠疫流行的影响。经聚类分析和矩阵运算,得出该地区环境-健康脆弱性指标阈值。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环境-健康类型区的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森林覆盖增大或城市化的地区,原来黄鼠生存的环境改变为不适宜生存的环境,发生鼠疫流行的风险性小,环境-健康脆弱度低;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草场退化的地区,环境-健康脆弱度高,再次流行鼠疫的可能性大。从而揭示,改善生态环境,是改变鼠疫疫源地环境-健康脆弱性、预防鼠疫流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2.
东亚飞蝗生境的遥感分类——以河北省黄骅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开丽  倪绍祥 《地理研究》2006,25(4):579-586
东亚飞蝗生境的分类研究是东亚飞蝗监测和防治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地区为研究区,基于两个时相的TM图像,采用三种遥感波段组合方案,以及最大似然分类和基于知识的分层分类两种分类方法,进行了东亚飞蝗生境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组合方案的分类总精度相差不大,其中加入图像纹理信息的最大似然分类法的分类总精度最高。但是,基于知识的分层分类法的分类精度在各单项生境类型之间相差较小,从而显示出该方法在应用上仍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3.
干旱前期温度偏高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干旱和前期高温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份降水量偏少(干旱)是河南省东亚飞蝗蝗灾发生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当年4月份区域平均降水量对夏蝗的影响比对秋蝗敏感。上年11月平均温度偏高是当年河南省东亚飞蝗蝗灾发生的又一主要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34.
1840年以来我国鼠疫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 GIS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中国鼠疫疫源地的分布状况 ,结果表明我国鼠疫疫源地明显呈现南、北两个不连续的带状分布 ,北方鼠疫疫源地类型多 ,面积大 ;南方鼠疫疫源地类型少 ,面积小 ,并计算出我国鼠疫疫源地的面积为 1 2 6万 km2 。在此基础上 ,利用我国人间鼠疫流行资料 ,分析了鼠疫空间分布规律。两者的对比表明 ,鼠疫病区面积在鼠疫疫源地基础上扩大一倍。由于受自然条件、人类社会经济因素和鼠疫流行规律影响 ,南方鼠疫病区在鼠疫疫源地的基础上扩展范围比北方明显。最后作者利用历史病情资料从 1 840~ 1 990按十年段 ,重建了1 50年来中国鼠疫流行扩散简史。  相似文献   
35.
萧凌波 《古地理学报》2018,20(6):1113-1122
利用《清史·灾赈志》中的历史灾害信息,重建清代(公元1644—1911年)华北蝗灾、水灾和旱灾的逐年频次序列,并以核密度估计法刻画3种灾害的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展开时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蝗灾频次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1640s—1690s与1800s—1850s为2个多发时段,空间上主要分布于冀鲁豫三省的平原地区及山西的汾河谷地。年际尺度上蝗灾与旱灾呈显著正相关,干旱对于蝗灾的触发作用较为明显,但极端干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蝗灾的规模;水灾对于当年灾区的蝗情有显著抑制,但灾后由涝转旱的气候背景可能诱发大面积蝗灾。在空间上,蝗灾与水旱灾害多发区有良好的对应,但水旱灾害的不同影响机制以及蝗虫的迁飞特性,使得3种灾害的极端多发区并不重合。蝗灾最集中的区域呈新月状分布于河北省西部,可能是蝗虫从孳生地(海河水系下游近水荒滩)迁飞于此,在太行山脉的阻隔之下形成。上述结论有助于推进对历史时期蝗灾发生机制的科学认识,以及指导气候变化背景之下的蝗灾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6.
β-mannanase is an enzyme that is commonly expressed in environmental bacteria. It degrades hemicellulose found in plant material and recycles nutrients back into the environment. Because this enzym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biodegradation and has recently been applied in industry, we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cterial isolates found in soil samples from Schirmacher Oasis, Antarctica, and Sabah, Malaysia that were capable of degrading mannan. A total of 9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Antarctica and 30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Malaysia exhibited β-mannanase activity. These bacteria were differentiated and clustered using their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profiles, and the β-mannanase activity of these isolates was tes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pH. Five out of 9 Antarctica isolates and seven out of 30 Malaysian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ir 16S rDNA sequences. Identified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Antarctica were: MP1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MP2 (Bacillus pumilus), MP5 (Bacilluspumilus), A40 (Arthrobacter sp.), and C27 (Arthrobacter oxydans). Identified bacterial isolates from Ma- laysia were: Y1 (Paenibacillus sp.), Y2 (Bacillus sp.), Y16 (Paenibacillus sp.), Y18 (Paenibacillus sp.), A7 (Paenibacillus sp.), B26 (Streptomyces sp.), and D4 (Paenibacillus amylolyticus). β-mannanases produced by the Antarctica bacterial isolates MP1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and A40 (Arthrobacter sp.) were active at 5℃ and 20℃, respectively, while the β-mannanase pro- duced by the bacterial isolate from Malaysia, A7 (Paenibacillus sp.), was active at 35 ℃.  相似文献   
37.
为了阐明东北草原亚洲飞蝗孵化进程与热量条件的关系,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了温度和积温对亚洲飞蝗越冬卵孵化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出蝻数、出蝻率、累积出蝻数、累积出蝻率均随日平均气温升高而增大。日最低温度连续3 d稳定通过25 ℃时,蝗虫开始萌动、孵化;在26.0 ℃左右时孵化最快。低于25.0 ℃时,蝗虫出蝻速率缓慢。25.0 ℃以上有效积温达到11.6 ℃•d,活动积温达到211.6 ℃•d时,蝗卵开始孵化出土。当有效积温增加到20 ℃•d,活动积温320 ℃•d后,孵化速度回落,紧接着达到第二个孵化小高峰,然后孵化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